第16期蓝海沙龙纪要
发布时间:2007-04-29      阅读次数:1897

 

 第16期蓝海沙龙于4月22日在海南大学邵逸夫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老子智慧与现代管理”。邀请对中国传统智慧真修实证三十年的古禅老师,还有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胡卫东为主讲嘉宾。沙龙由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熊建华主持。

  一、嘉宾主题演讲:老子智慧与现代管理

 古禅老师发言概要:

      “道可道,非常道。”此老子《道德经》之首句。有人将其解释释为:道,可以说的道,是永恒存在的道。此种解释是否合适呢?“道”字当“说”解,实乃发生在唐宋之际,而老子生活之时代并未有此层之意义。显然,此种解释是一种误解。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虽博大精深,亦在其传承过程中难免被曲解,误读。所以我们要追本溯源,继承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那么,这句话之本意是什么呢?此二“道”字,皆是“行而上之道”,此“道”并不是常人之常道,乃是在“行而上之道”上建立的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明象境界;老子“道”之本质亦是要离开一切相对明象,凡执着于明象者,终将不获“道”之真境界。此句亦极深刻揭示出宇宙之真相;人之真相;事之真相;物之真相。此“道可道”之第一“道”字,实中国文化之精髓。儒家之经典;佛家之经典;道家之经典,皆言一“道”字。儒家之言成圣;佛家之言成佛;道家之言成仙,皆可谓之成道,得道。此一“道”字,实乃中华文化之大本、大源。而儒释道三家之经典智慧,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之最大贡献。

    老子曰“道法自然”。何谓“自”?自在也;何谓“然”?“本然也。中国人要身在福中知大福。佛家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名师难遇。大彻大悟明道者为名师,南怀谨先生,可谓之名师。他深得东西方智慧精髓,是“八通”之人,他通密宗、禅宗、真教、佛家经典、道家经典、儒家经典、东方经典文化、西方经典文化。各类专著三十多本,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座心向国学,又无许多时间钻研经典原著之人,可细读南怀谨先生种种著述,亦可进一新境界。可以说,凡是对经典文化有兴趣的人,都是有大福之人。珍惜自己的福分,亲近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明白古今不二之道,才能认识和把握今天一切事物变化之规律。企业认识自身变化之规律,重要前提是明道。道是现代管理的唯一总纲。西方管理实是术,与“纲”之层面相去甚远。“道法自然”中所蕴涵的“自在”,就是厉而不害,就是现代管理之最高境界。老子曰:天之道,厉而不害。“自在”就是“厉而不害”的对待自己、他人、家庭、事业、社会。“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圣人之境界是至公不二的境界。圣人之至私就是对自己之“厉而不害”;圣人之境界就是对人对已圆满统一。“厉而不害”是对自己最负责任之表现。

佛家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即“厉而不害”之真表现。企业要明道,尤指管理者要明道,无论是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一线管理者,首先要做之事,就是管理好自己。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人之真相、认识人之生命存在之层次是智慧;认识自己之真相、认识自己生命存在之层次是星明。作为管理者,要能进入星明境界,认识自己真实之智;真实之慧;真实之力。对东方智慧、中国经典之教育是自己的一件大事,也是企业的一件大事。老子曰:为学日易,为道日损。通过学习三家经典文化,认识自己本来面目,提高自己生命存在之层次,把烦恼的层次提高到智慧的层次,此才能通达一切,才能以自在状态服务社会。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即是镜子。当今人之生活圈,多是自己和迷的人。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惟独我们生活之中缺少这第三类人:觉悟之人。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有言:天之道,厉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真。希望各位亲近中国经典文化,有所心得,有所受益!

 胡卫东会长:我提出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第一,既然老子的“道”和《道德经》有2500年的历史,为什么中国从1840年之后一直落后到现在?

第二,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要追溯到1896年的戊戌变法。那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还是近年仁人志士探索与追求中西合璧的结果?

胡卫东会长:当代社会的两个反思:

第一,对中国文化的反思。1917年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是肯定的,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成了主流,虽后来有反思,仍未重拾主流地位。

第二,对中国管理的反思。西方管理进入中国之后,并未形成一套管理的规律性模式供国人借鉴。特别是最近几年,管理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西方的管理在中国的运用是失败的。

反思将提供给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说智慧,与智慧相关的词汇有知识、智谋、聪明等。那么智慧到底是什么?道道,天道,地道,人道。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98年之前,大量企业失败的原因就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愿意干,最后成了蛮干。做企业重要的一点就是屏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找到自己要做的,能做的。

二、针对嘉宾发言进行提问式讨论

陈鸿刚:就胡会长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近代中国的落后,有时代的原因,经历那么多苦难,积贫积弱,不是朝夕间就能恢复得来的。

中国人求心安,已心安而别无求,于国家而言,国安民乐则别无所求,所以中国即使在强大时,对外侵略性几乎没有。东西方两个系统独立发展,互不通或互通有限时,当然能相安无事,但近代西方社会发展超越了东方,交通手段的变革使中国文明再不能自得其乐,难以避免被西方带入变革的洪流,也许并非本愿,但也无奈,只能应对。

中国智慧温润,上善若水必化一切为无形,可这个过程必不迅速,甚至漫长。上上个世纪之交时,中国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积极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西方文明将世界带入了一新境界,但它自己亦不知道自己将向何处去;华夏文明五千年来没有面对过这样的危机,同样迷茫与迷失。在应对危局过程中,各种改造社会的言论不绝于耳,各种对待传统的态度大相径庭,就是最好的表现。那个时代,西方把世界带入了一迷局,中国人没认清他人,亦迷失了自己,找出路,时代没给那个机会。

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提出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中国大地实行,或许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在变革的社会中对中国人最终诉求的重大影响。可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自保,又是一种拒绝变革的社会制度,无论从哪方面,都需要改进。西方社会是商业社会,现代文明是商业文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建立的,亦是建立在商业社会之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亦是回过头来,接受商业文明的过程,正面面对西方把全人类带入的那场变革的余波。是走了弯路之后作为一个接受者。

近代中国迷了两次,一次是无所适从之迷,邯郸学步;第二次是被榜样所迷,闭门造车。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头一次在和平时期埋头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经济,巨大的财富积累与经验积累让我们在西方式的商业文明基础上可以植入东方智慧进行创造、量身定做、推陈出新,并最终让东方智慧反哺西方。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想这是东西方社会共同的纲领。经验教训让我们不在盲从西方,如今,中国人是在找回自我,让东西方智慧结合,荣昌人类。

时代进步到今天,中国人在回头问自己如何发展,西方人也该向东看,向中国传统智慧问人类应该向何处去,如何去!西方的宗教为人类提供的是天堂,西方的科学为人类提供的或许将是火星等地外行星,但二者无疑都将使人类存在无真实意义。西方再将人类带入一新境界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商业文明外毁自然环境,地球家园,内浮人心,迷人性。人心乱则战争起,地球毁则人类灭,当生产力的发展更多的服务于难填的欲望沟壑,地球终将被带入毁灭的边缘。当两次世界大战烟消云散,核威慑让大国掣肘,世界大战一时难再起的的今天,东西方,乃至人类要做的,就是探讨人类在地球上的长远生存与发展之道。局部的地区冲突与战争无伤大局,但环境问题是全世界最大的问题,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商业文明是把双刃剑,人心迷若不自悟,必定穷途末路,自掘坟墓;如若及时醒悟,人类又将是一新境界,惟此,人类才得一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新境界的实现要靠东方智慧,中国传统智慧,要靠东西智慧的合壁。西方社会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西方的科学分支愈细,终于有了生态学,生态经济,但还不是主流,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的文明必将大部分建立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没有此一转换,世界没有出路,人类没有出路。没有东方智慧,西方文明,人类社会的结局或许比大西洲还要悲惨,有了中国智慧,如何能向外构建生态经济,向内安世界人民之心,实现人类之新境界,我想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课题,一个需要大智慧的课题,一个需要全人类都探索的课题。

发言人林先生:古禅老师,工业文明基础上有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如何用老子的思想解读工业文明;又如何评价当今社会中那些缺少谦卑多轻狂的老板?

古禅老师:道,无先进常常永远先进,永远先进时常无先进,道和现代文明是无碍的,是自在现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到的境界是更好之后而更好。并不是你做事,不能做到最好。道无为而无不为。首先,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到一流,但又不能执着于最好、一流。更好之后再更好,更好之后常无好,无好即无为。道与现代文明是无碍的,是亲近现代文明同时不为现代文明所掌控。道不远人,人远道。希望大家都亲道,近道,悟道!

 三、头脑风暴

自由发言阶段:

郑重:我们最近在倡导一种新生活。简单生活、品质生活、优雅生活、绿色生活、红色生活。同时,我们也提倡回家,回归自然。敬重大自然,维护大自然权力;回归传统,善待他人、历史、社会。我们的历史有深厚的底蕴,尧舜禅让,不无民主的成分,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已包含人权的思想。我们要回归传统,结合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我们强调“家”,第一,修身齐家;第二,爱护地球家园;第三,具有天下一家的仁爱精神。我们言“信”,谓无信不立。“信”要以守时为先;在家庭中,以孝为先;对他人,爱为先;对社会,信为先。推己及人,达己而达人。在管理中实行柔性管理,践行“无为而无不为”。

许芳:生态学是从西方引进的一门科学。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与生态学有什么联系呢?道,从生态学的角度,其实是自然规律。生态学追求的“道”,就是充分利用太阳能。生命的能量全部来自于太阳能,整个过程没有浪费,也没有废物产生,能量充分的转化,能量的利用效率最高,运行成本最低。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从属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道,按社会规律,生态经济要达到的道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没有浪费,不产生废物。环境污染其实是最大的违“道”,不可降解的餐盒污染环境,而可降解的餐盒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而生态经济所强调的企业运行之道,就是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不产生负面影响,社会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由此,才能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

 陈鸿刚:东方之道是农业社会之道;西方之道是商业社会之道。工商企业求道不在于用中国传统智慧管理企业,驾御员工,而在于善加体会传统智慧,来影响企业存在的意义与重新定义企业的使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追求是什么,追求过程是否偏离了所要实现的目标?工商业社会的最终归宿在哪?恐怕只有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才能回头知道中国传统智慧的用武之地。全球化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契机,就是让中国的传统智慧为世界人民所同享。老子之道深邃不易求,道不远人,人远道。企业界求老子之道的正确运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子之道是公道,不是功利之道,如果我们中国人在宣扬老子智慧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时,只把老子的智慧作术,急功近利,必定是远道之举,并将老子及中国传统智慧引向歧途与末路。在现有的企业生产模式与企业组织形式下,如果不重新定义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组织利用资源的形式,只能是老子智慧及中国传统智慧的大材小用,大材歪用。老子智慧及中国传统智慧如果沦落为西方智慧的镶嵌物,俏花边,那肯定是一大悲的局面。只有中国智慧包容了世界,被世界所认同,成为一种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无形大道,才是中国智慧的真正归宿。从人类的发展与命运来讲,中国智慧是战略层次,西方智慧是战术层次,明此层意义,才能引导老子及中国传统智慧走向世界。

三、自由信息交流
        第16期沙龙活动结束。

上一篇:第15期蓝海沙龙纪要
下一篇:第17期蓝海沙龙纪要
联系我们:
0898-65316681
传真:0898-65307136
邮箱:gl_0898@126.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38号银都大厦
移动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