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蓝海沙龙纪要
发布时间:2007-09-04      阅读次数:2593

 

第21期蓝海沙龙于8月26日在海南大学邵逸夫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案例讨论:从椰树和蒙牛发展之路看区域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讲嘉宾是聂德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海南北斗星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沙龙由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胡卫东主持。

 

主讲嘉宾发言概要:

在对比椰树与蒙牛之前,我想先把椰树与伊利做个对比,因为很多方面,椰树与伊利有更多的相似处。比如:从创业时间看,椰树集团王光兴1986年接管海口罐头厂,伊利前老总郑俊怀接手伊利是在1984年。两家企业都是在创业型企业家的领导下,把企业产值在5年内做到过亿元人民币。从体制上看,椰树与伊利都是国有企业,伊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完成改制,但椰树的改制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到去年才完成改制。

 从蒙牛与椰树的发展时代看,二者并不相同。椰树的发展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饮料行业刚刚起步,椰树凭借专利特色产品椰子汁迅速打开市场;而蒙牛集团成立于1999年,乳品行业的竞争已处于白热化阶段。从体制上讲,椰树集团属国有企业,且体制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蒙牛是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从成立之出,就建立起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比如蒙牛规定管理层不能把家属带进企业,任何管理人员不能往企业里拉人。

     从营销策略上,椰树一直未能有出色的营销。1999年销售收入还有20亿,2006年,实际销售额19亿多,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与行业内其它大企业相比,就是很大的落后。而蒙牛无论是经营理念,营销策略都很到位。蒙牛品牌从诞生之初,就有很好的品牌规划,典型的先打品牌,再占领市场。蒙牛创业之初的借鸡生蛋策略,用的相当高明,不但解决了产品生产问题,还通过生产过程派驻自己的人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就是在维护产品的品牌信誉。蒙牛的广告,不但提高了知名度,还通过对质量的把握将知名度变成了美誉度。

 资源方面,椰树的资源主要在海南,蒙牛的成功是建立在伊利的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上的,蒙牛的成功可以说是伊利成功的延续。牛根生的创业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源于伊利的经营管理团队。

椰树没有优秀的营销团队,也缺少对饮料行业趋势的把握,总体来看,椰树今天的局面不在文化的影响,而是客观条件,客观环境的影响。椰树从1999年到现在的徘徊,很多人认为是市场策略不当、错过上市机会、没有解决体制问题。椰树应该走员工持股的改制道路。在2003年之前,尽管椰树也拿出了多套改制方案,都未能最后通过,2004年之后,国家对员工持股、MBO(管理层收购)设定诸多限制后,改制的问题更加复杂,当然,最后在2006年终于改制完成。

   改制之外,影响企业发展的是:上市问题;应该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椰树主动放弃了上市,原因就是椰树觉得自己不缺钱,又没有好的项目急需上马,因此上市并不迫切。内部而言,国有企业内,大的体制改变不了,企业就会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

    未来的椰树,我对它有信心,随着体制的改变,公司内部管理、企业建设、市场策略必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对椰树的建议就是:改制后,内部资产业务要整合、重组,尽快理顺产权关系,尽快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胡卫东会长:

背景资料中介绍的,第一,椰树的核心能似乎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油水分离技术;二是处于椰子的产地;第二,椰树最大的卖点在与王光兴;第三,就是改制的问题。对于嘉宾的发言,我不完全赞同,区域文化一定对企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海南的企业有个怪现象,就是成长到一定阶段就长不下去了,是否体制背后存在着某种逻辑呢? 蒙牛可以说是从伊利分离出来的一个企业,市场导向,机会推动,不错过任何机会,有人说机会导向型的企业成长度高,压力导向型企业就不如机会导向型企业的成长度高。蒙牛的最大卖点是牛根生,企业家的胸怀很重要,尽管椰树最终把股权控制在了自己手中,但跟蒙牛的把企业做大做强比起来,只能略逊一筹。

 自由讨论

发言人一:我觉得,椰树的王光兴是工业化社会的企业家,企业的发展也是泰勒式的;而蒙牛的牛根生是后工业社会的企业家,企业的发展也把握了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中国的企业,往往容易有家长制,而企业的使命与精神有时候又会有缺失。椰树当年没能上市,那是椰树主动放弃的,因为它不缺钱,没有任何资金压力。海南的企业长不大,与企业泰勒式的发展,封建因素参与太多不无关系。

发言人二: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的胸怀在企业的发展中很重要,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会关注社会的发展;而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也能注意创新,变革,适应社会的要求。椰树的体制问题虽然困扰企业发展好多年,但椰树的发展中缺少对社会、行业的关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发言人三:蒙牛集团一成立,就向伊利看齐,并且确定三步走战略;先做内蒙古牛,再做中国牛,到最后做世界牛,可以说,蒙牛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头世界牛,而我们反过来看椰树,只由海口罐头厂变成了椰树集团。其实不管椰树有多么知名,它都不过是一家把产品卖到全国的地方性企业。椰树靠椰汁起家,而今天,椰树仍旧在靠椰汁养家,在行业内部,椰树早已走上下坡路。

发言人四:海南的企业家缺少企业家精神,个人认为,是海南岛的闭塞造成的,信息不通畅,物流受阻,如果一个企业家不经常走出海南,他就会变的迟钝,因为要想把企业做大,企业就要走出海岛才行,岛内市场支撑不起来一个大企业的发展。而说道椰树的多元化,最好就是异地的产品多元化,当十几年前椰树在本土饮料行业占有重要地位且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椰树没上市也就算了,而且也没有进行任何资本输出,更没有把握住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被后来者远远抛在了后面。可以说,椰树已经错过了大发展的好时机,今天在想迎头赶上,恐怕比登天还难!

    发言人五:

椰树的发展是个怪胎,因为它靠一个产品起家,椰树椰汁,而从一开始,它占领的就是一个细分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内,只有北露露,南椰树,可以说两家瓜分了植物蛋白饮料的大部分市场。椰树椰汁上市之初,正是饮料行业大发展的时期,在可口与百事这“两乐”的调教下,可以说中国的企业才懂得了什么叫饮料行业,什么叫饮料行业的竞争与营销。两乐占尽了先机,而中国企业有学到了更多的经验,在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水土不符与市场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下,中国的饮料企业渐渐崛起。“两乐”是中国饮料行业的老师,而椰树在远离硝烟的偏南一隅埋头赚钱,尽管收获颇丰厚,并先于其它很多企业打开局面,但终究是闭门造车,因为远离战火而不知道什么是竞争,因为椰汁好卖而没有成长起强大的销售团队,资金充足而又困守孤岛,终究远离了行业的发展。不管是今天,还是辉煌时候的饮料行业二把交椅,不客气的说,在饮料行业,椰树就没有成过一盘菜,也没有人拿椰树当回事,因为它不食人间烟火,它自己自足,与世无争。

    发言人六:

从椰树做大、做强的角度来看,的确不能另人满意,但是跟时代风气与饮料行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相比,椰树椰汁畅销二十年销量仍旧稳定相比,椰树却又是成功的。饮料行业不缺少弄潮儿,但是把企业做长远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椰树椰汁我想会一直畅销下去,它就是独特的,它不附庸时代,不迎合潮流,椰汁品质永远不变。如果讲可口可乐是碳酸饮料这一细分市场的老大,那么椰汁就是植物蛋白饮料中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这仍旧是一份荣耀与欣慰。椰树寄托的太多人的期待,我们希望它能做大做强,更希望它能长久的为我们提供独特的椰汁!

    胡卫东会长: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绩效文化。海南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肯定要受区域文化的影响,那么在海南成长的企业要研究海南区域文化的特点;现在我们注重的文化更多的是外在表现,比如剧作啊、舞蹈啊,但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核心。海南的文化核心是道家文化,有一组数据,建国时,海南有道士580多人,居士170多人,海南传统的军坡节,既拜神仙又拜祖宗,实际上就是典型的道家文化的代表。儒家把人交给社会,佛家把人交给心,道家把人交给自然,。文化没有优劣,但有强弱,海南是弱势文化,而企业文化必定受之影响。企业文化受区域文化、行业文化、个人素质的影响,如何让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值得大家再思考。

自由信息交流

第21期沙龙活动结束。

上一篇:第76期“蓝海沙龙”在海口成功举办
下一篇:第22期蓝海沙龙纪要
联系我们:
0898-65316681
传真:0898-65307136
邮箱:gl_0898@126.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38号银都大厦
移动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