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历史拐点已悄然来临
对中国企业家来说,2021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是市场经济的调整之年,是民营企业的动荡之年,是互联网平台的失色之年。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曾经有过“全球500强”的规模情结,中国商界也曾展开几次大范围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之争。虽然一些知名企业因盲目多元化而倒下的教训,让企业家们有所警醒,但大而不倒的诱惑,一直是深藏在一些企业家心底的“魔鬼”。
今年年初,我与海航的主要创始人不止一次讨论海航的得失与出路。这位曾经创造过企业神话的先生理性地反思了海航野蛮生长的经历,在事情发生过后再去回看经历过的事,这位先生都感到后怕。一个企业除了火葬场和避孕套厂没有以外,居然应有尽有,甚至在海外收购的资产除了谈判签约和付款之外,连接收之类的基本手续都未曾办理。这种粗狂的企业行为听起来匪夷所思。
的确,在过去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企业的发展更多是沿着海航的逻辑在飞速扩张,它们难以克制规模冲动,多元化、高杠杆扩张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支撑这种发展逻辑的基础,主要是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规模空前的市场空间、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技术等等。
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供给严重不足已经变为严重过剩,趋势性商业机会变成了结构性商业机会。如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监管对平台企业和资本的规范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城镇化和工业化增速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遇挫等等。当然,更大、更根本性的背景,是中国经济整体上从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于是,在2021年中国企业界发生了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关键变化:
如“大而不能倒”的神话破灭了。
总资产近万亿元的巨无霸海航集团破产重整;
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的恒大集团因管理不善,盲目多元化扩张而陷于困局;
曾经的家电霸主苏宁因严重亏损和资金链危机而发生险情;
泰禾、华夏幸福、花样年、蓝光、佳兆业等百强房企接连暴雷;
联想质疑风波至今没平息;
……
再如平台企业遭遇了监管风暴。
政府监管部门的“天价”罚单一张接着一张:阿里182亿元,美团34.42亿元,还创下了一天开出43张罚单的历史纪录;
出行巨头滴滴在赴美上市第二天就被查,旗下APP全面下架,随后七部门联合进驻审查;
腾讯也在年底遭遇了工信部“过渡性行政指导措施”;
在年末的最后几天,薇娅直播电商涉税案曝光,令人惊叹。
或许正是这些变化,导引了对四大问题的关注。
一是资金链。今年发生问题的企业都是被资金链拖垮的,显而易见,流动性困难与企业规模扩张几乎成了必然关联。
二是产业链。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无理打压和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全球产业链变得脆弱不堪。如何解决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韧性,增强供应链弹性,也成为企业家日常性议论的话题。
三是数据链。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是互联网平台企业拥有数据,几乎每一家企业都拥有数据,数字化已成为企业不得不关心的内容。
四是经营链。随着法治化、市场化商业环境日趋成熟,早年草莽发展阶段习以为常的野蛮扩张、打擦边球、突破政策红线谋取红利等经营手段,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经营在归回正轨。
这些涉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些影响已经凸显,有些或刚起于青萍之末,长远影响如何尚未可知。无论如何,企业家们都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具有应变能力。未来企业环境变化可能来得很快,企业家应做好周全准备,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且必须更迅速、更努力地去适应。
长期主义正成为必修课
2021年,长期主义成为热词,备受追捧。
罗振宇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张磊说: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
陈春花说:越是变化,越是需要长期主义。
很多人说: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要说中国企业长期主义的高手,华为可以说首屈一指。在新冠疫情和美国制裁的双重打压之下,2021年的华为依然一枝独秀,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2%的情况下,逆势增长6%,是疫情期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公司,令人赞叹。华为的重要经验就是通过长期主义来穿越周期和变化。任正非认为,在剧变的环境中,唯一可以超越变化的就是长期主义,而不是机会主义,只有长期主义可以保持一件事情有价值地持续地做下去。我认为,华为之所以能够超越周期和动荡,抵御头号强国的制裁,本质上还是由于其践行的长期主义价值观,并采取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高强度研发构筑竞争壁垒,最终实现全场景智慧生活系列方法和策略。
2021年恰逢TCL成立40周年。其掌门人李东生感言到,半导体显示及新材料领域具有重资产、高科技、长周期的特点,在这个产业必须提前制定10年的战略规划,TCL没有长期主义理念指引,很难走到现在。李东生还善于把长期主义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战略和业务策略之中,在战略牵引下,坚持正确方向,在目标达成过程中设立里程碑,及时总结、反思、调整、优化。李东生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任何“冬天”,我们不应抱有幻想,而是要做好长期应战的准备,以极致效率成本求生存,以变革创新开拓谋发展。
2021年也是泰康保险成立的第25周年。一位记者撰写了《长期主义——泰康的25年》一书,为泰康长期主义进行了深度解析。该书从三个维度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长期主义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更是一套价值创造能力体系。书中所说的三个维度包括:一是人的维度,即企业家的愿力与智慧;二是产业维度,即坚守本质,道正致远;三是时势维度,即顺势而为,应时造势。
在企业家的愿力与智慧方面。泰康长期主义的出发点是真善美,立足于保险能够给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不是围着点点滴滴的利润转,可能眼前赚不到钱,但因为有信誉,长期是会赚钱的;在坚守本质,道正致远方面。泰康始终坚守以“保险保障”主业,夯实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这两个重要基础,始终不踩红线、不触底线,恪守道正,行稳致远。在顺势而为,应时造势方面。泰康善于从大历史大周期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业务,从对国家、社会、时代的需求和趋势来把握方向。陈东升长期坚持“靠低调,靠专业,靠做事硬”。近来泰康的“保险+养老”更是成了引领世界保险行业资产匹配负债的新模式。
我们知道,每临经济周期低谷期,都会有很多企业倒闭,而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企业,通常是坚持长期主义的典型,他们相信未来,相信现在的行为对未来的意义。在我看来,企业掌舵者应该放眼长远,立足现实,要审时度势地经营自己的企业,要紧跟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
“专精特新”将是最优选择
面对中国企业历史性转折,如何调整自身、把握新的时代机遇,这是企业家群体必须要思考的答案。2021年,创新型和专业化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的信息和内涵要引起特别关注。
202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刘鹤副总理的署名文章《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出,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
在当下的世界经济中,技术创新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潮起,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项目被资本追捧,加速了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改变。近几年,技术和创新的权重和深度正在大幅增加。
与创新几乎具有同等要义的专业化是另一个被反复强调的方向,而且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如德国和日本的百年企业都有特别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坚守主业、谨慎经营。我在2021年写了5篇文章,专门研究和分析了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之道,重点分析了隐形冠军企业的五大致胜法宝,即要聚焦重点、要有效经营、要务实创新、要稳健财务、要激励员工等等。主要是围绕专业化来思考企业未来之路的。
其实,专业化只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企业方法体系。7月27日,刘鹤就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强调,要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并明确资本市场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鸣钟开市,这被视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将有利于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
北京明确把“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在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即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各种迹象表明,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是其中的重点。从长期来说,“专精特新”政策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密集地发布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部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专精特新”企业得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助力;全国多地规划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蓝图,“选苗培土”,各地的招商策略也从寻找“大好高”,引进大项目、大平台、世界五百强,向寻找“专精特新”转变。
我对各类相关文件进行了一番搜索,深切地感到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视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正在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多种产品正准备走国产替代的路。根据工信部的相关文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行业“排头兵”。由于西方在关键技术上制裁中国,国家希望通过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突围。
这个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因为一般来说,知识和技术积累是比较长期的过程,当代复杂技术的攻关往往需要相关企业的合作。中国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熟知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1980年的名著《竞争战略》中所提出的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1990年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又提出,国家竞争优势是靠企业的集群而不是靠一两个“国家冠军”获得的。
如深圳的钟表产业。最复杂功能的手表由600多个细小零部件组成。虽然深圳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手表生产和配套基地,钟表企业专而精,产业分工细到一个厂只生产手表外观件的某一部件,或只从事某一生产工序。由此分工协作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可根据客户需要及时开发出新产品,但深圳所用的部分复杂的高质量机芯仍需从瑞士和日本进口。微型精密技术人才和工匠的培养,以及微型精密加工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微型精密技术不仅用于钟表,而且用于精微电子零部件和元器件等很多产品的加工。
最近,创建“深圳科创学院”的李泽湘在接受采访中提及精密的高端机床,全球只有日本、德国和瑞士能做,中国从“一五”计划到现在一直都在投入,甚至有过专项投入,但与国外差距没有缩小,差距之一是与教育体制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足。他认为高校要去企业的真实场景找问题。由此我想到,“专精特新”企业要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而且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同时,我发现,“专精特新”企业是成群产生的,不是孤立分散存在的。培育“专精特新”的意义不仅在于某产业链的补链和强链,而且在于产业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专业化和分工合作是并存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专精特新”的母体。欧盟始于2009年的“精明专业化战略”依据地方特有的、专门的知识储备和经济结构,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基于专业技术的多样化,并通过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改进,来推动创新。因此,“专精特新”必须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联系起来。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企业生态。其中,既有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也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还有蚂蚁雄兵般的大量个体工商户。这些企业无论大小,都面临历史性转型的共同选择,无疑“专精特新”,“工匠精神”、“隐形冠军”是企业未来的最优选项。
(胡卫东,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海南南海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