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改革若干措施》于2024年12月11日正式印发实施。2025年2月25日,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蒙巍在“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文件出台的背景和目的。《若干措施》提出了七个方面28条改革措施,迅速在企业界引起热议。
壹:若干措施出台的背景
海南自贸港建设自启动以来,在制度集成创新、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科技创新领域,海南仍面临着基础薄弱、创新要素集聚不足等问题。从全国范围看,海南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关键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现状与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定位不相匹配。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海南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海南需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天科技等领域,海南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
此次出台的政策措施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通过深化改革,为海南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这不仅关系到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战略全局。
贰:若干措施的亮点与主要内容
亮点一:这份文件单列企业科研赛道,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及省级科技攻关任务,设立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方向,大幅提升企业牵头项目比重。这更折射出海南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深层考量。
亮点二:这份文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等牵头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和产业创新联盟,联合解决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为打造科创高地,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
亮点三:这份文件推行“投贷联动”“先投后股”等支持措施,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公开、评估、交易机制。同时,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健全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全力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
若干措施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政策导向方面:此次政策的核心理念反映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明确要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围绕技术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实施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主体不同维度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打破了传统科研管理模式,让创新主体真正成为决策者。
二是在科技企业引育方面:从建立机制、完善体系、强化招引和国企创新激励等方面出发,提出健全项目管理体系、完善立项评审方式、健全评价奖励机制等举措,以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生态;同时提出强化平台支持、用活创新券、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改进政府投资基金考核评价等内容,海南确定了由企业定方向、政府配资源的机制。
三是在支持企业创新方面:重点鼓励开发科技保险、科技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建立企业创新积分制,支持创新积分情况良好的科技型企业融资,实施“创新陪跑”行动,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科技树”,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从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填补了以往政策的空白。
四是在监管制度方面:提出包容审慎监管、容错免责、投资基金尽职免责、信用管理应用等符合创新规律的措施。实施“创新陪跑”行动,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科技树”,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从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叁:若干措施的实践价值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该政策为海南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抓手。通过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举措,推动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等领域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该政策通过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措施,正在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越来越多的高端创新人才开始将海南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选项。对全国科技创新格局而言,海南自贸港正在探索一条差异化的创新发展道路。通过聚焦特色优势领域、深化开放合作等举措,海南正在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政策落地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几个关键点:一是如何构建高效的政策执行机制;二是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三是如何营造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政策效果。
海南自贸港建设即将封关运作,科技创新是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这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未来,海南务必要持续深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企业在科技场景中的创新能力,为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注入科技力量,重塑海南科技创新的未来图景。
(胡卫东,海南南海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首席管理专家,海南省企业联合会专家智库常务主任)